【端午节】安康端午,家家端阳

  • 作者:程大白
  • 佛系生活
  • 时间:2021-06-14
  • 人已阅读






 一位文人,一份誓死的情怀;一条江河,流淌千年。
 
 一个节日,一种纪念的文化;一腔眷恋,流传人间。

 
告别了一月的梅弄,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,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。暮春的落红,寂寞了四月,然后,纷至沓来的是,荷韵的清凉,蚕豆的淡甜,粽子的飘香与五月邂逅相逢。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,盈满开来。不知不觉,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,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,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,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,萦绕于烟波的古城商都,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。




 

棕子香,香厨房

 

艾叶香,香满堂

 

桃枝插在大门上

 

出门一望麦儿黄

 

家家户户是端阳

 

       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。
 


 

端午,是祖先留传的智慧

 

       古代先人们把对生活的思考,放进每一个节日中。比如,春节饮屠苏酒,“可祛一年不正之气”;立春吃五辛盘可“开五脏,去伏热”。端午,追根溯源,不是粽子节,也不只是一个庆祝的节日,它是驱毒避邪,禳灾纳吉的节令。古人的本意是想提醒世人驱毒避邪防疫,护佑生命。

 

 

     《左传》里说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,敢以此规。”

 

 

       正是这种忧患意识,让祖先们深知,人当善待自然,顺应天时而为,因此有了四时节日。





 

      祖先们是在节日中,靠一代代的传承,告诉我们要怎么度过当下,过好生活。

 

 

      特别是全球疫情还未散去的当下,我们不知戴着口罩,接种防疫的日子还需要延续多久,但牢记老祖宗们的智慧,顺应天时,趋吉避凶,方为上策。

 

端午,是故乡的记忆
 

      我的故乡在安徽的一座小镇,儿时的故乡,在端午节里几乎没有粽子的印记。我们端午节的习俗是吃新菜油炸的“油糍”和煮熟的咸鸭蛋,孩子们有的脖子挂着小香囊,有的手腕脚踝系着红头绳,还有就是家家户户门扉上,都悬挂着一小束散发着清香的“艾蒿”避邪。



      记忆里端午节那一天孩子们最开心,妈妈们最忙碌,村里村外一片欢歌笑语,艾叶飘香。天一亮大人们就早早地从田间地头带回一束束“艾蒿”挂在各家门头上,散发的一阵阵清香也飘进了孩子们的梦乡,唤醒了我们这群贪睡的孩童,也唤醒了对故乡的记忆。



 

      入乡随俗。这些年不知在外过了多少个端午节,也不知吃过多少各式各样的美味粽子。但总觉得少了点儿时的欢快,品尝到粽香也远不及儿时妈妈做的“古早味”。

 

      故乡是什么?是小时候总想着逃离,长大后却又总想回去的地方。

 

端午,是安康




 

       汉字“端”有“初始”之意,是仲夏的开端,盛夏的起始。有人说这是吃粽子的节日,也有人说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屈原,还有的人说传说在几千年前的仲夏端午夜,古人望见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,是神龙飞天的日子。于是人们赛龙舟、唱彩戏,用最热烈的方式,纪念龙德显扬的这一天。




       但不管起源是什么,今天的我们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五彩、插艾草、饮雄黄...只是为了用浪漫和温柔的方式,接受并消释自然的灾祸,直至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,家家热闹,岁岁安康。



      为什么端午的祝福,是“安康”而不是“快乐”?我听过一段温柔的话:“人在异乡,不要生病,要好好吃饭,照顾好自己,你健康,家人就安康。”今日端午,无论身在何处,何种境遇,勿忘给家人报个平安,遥祝安康!


 

艾蒿一束,飘幸福清香,绕着你

 

香粽一串,携甜蜜相伴,围着你

 

香囊一个,表情意万千,粘着你

 

龙舟一盏,载顺利清风,念着你 

 

端午节到了

 

清晨雨拖地车愿你生活里

 

粽有幸福和甜蜜

 

粽有情意和顺利




 

上面图片均采集自视觉中国,若有侵权请告知我尽快处理   


程大白   2021年6月14日

 

 
说点什么吧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Top